文/李曼宜
- 超大
- 大
- 规范
- 小
【编者按】
所以之是我国闻名表演艺术家,我国话剧代表人物。话剧代表作有《龙须沟》(1951)、《骆驼祥子》(1957)、《茶馆》(1958)、《丹心谱》(1978)、《洋麻将》(1985)等,电影代表作有《芳华之歌》(1959)、《秋瑾》(1984)等。曾任北京公民艺术剧院榜首副院长、我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、北京市戏曲家协会主席等职。
近来,所以之遗孀李曼宜的回忆录《我和所以之这一生》由作家出书社出书,汹涌新闻经授权摘发书中关于话剧《茶馆》复排的相关内容。
“文革”前的那些年,是是之膂力、精力最旺盛的时期。“大跃进”时,他才三十岁出面,领导给他压担子,他整天忙忙碌碌,不知疲倦地作业。
1958年3月29日,老舍先生的《茶馆》首演,表演作用很好,遭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。曹禺院长曾赞赏《茶馆》的榜首幕,说:“那是经典啊。”可没想到,当这个戏表演了四十九场后,也便是7月10日那天,一位文化部的领导来看戏,过后举行了院扩展党委会,在会上却批评了剧院的领导,以为“在组织创造和表演中‘不是政治挂帅,而是专家挂帅’‘不大留意政治,不大留意内容,有点过多地寻求方式’……”,还说,焦菊隐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是“资产阶层的,资产阶层教条主义”……总归,这样一出好戏就被停演了。
接着,剧院就忙着组织了几出“政治挂帅”的戏,如《烈火红心》《芳华的火焰》《难忘的年月》等等。老舍先生也在8月间又拿出了他的新作《红大院》。是之则积极参加了《红旗飘飘》的赶排(他演党委书记),这出戏在8月26日就上演了。9月12日这天,周总理来看表演,散戏后,是之等人陪着总理走上舞台时,总理对他们说了一句话:“《茶馆》改一改还能够演嘛。”总理说这句话的声响并不大,但听到这句话的人,心里都感到一阵惊喜,咱们理解这出戏又有救了。记住是之在那天散戏回家后,不由得心里的振奋,把这个信息跟我说了。他说:“也不知总理怎样知道的这个戏不让演了。”
《茶馆》要改,怎样改?说是要“加红线”,而这“加红线”的作业老舍先生是不会做了,所以这个艰巨的使命就落在了童超、英若诚和是之的身上。那时剧院正忙于研讨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剧目,《茶馆》复排的作业就被拖了下来,并且一拖再拖。直到1963年年头,复排《茶馆》才被说到议事日程上来。
1959年7月是之被选为剧院党委委员,一起也是艺委会的成员。他在表演创造的一起,还担任行政管理方面的一些作业。那段时刻,是之很是忙。他演了老舍先生另一部新作《女店员》;还被借调到儿童艺术剧院演了《以革新的名义》,并拍了舞台纪录片;赶排了电影《为了六十一个阶层弟兄》;此刻他还写了个剧本《花开遍地万户香》,后来在剧院上演了;他和梅阡被派去帮忙曹禺院长创造《胆剑篇》。
所以之扮演话剧《茶馆》中的中年王利发
1962年,为了排朝鲜的话剧《赤色宣扬员》,是之和剧中几个主要艺人去朝鲜体验日子。回来排戏,年末就开端表演了,演了有一百多场。1963年,一些领导人,如周恩来、邓小平、董必武、陈毅、彭真等同志都来看过,称誉这是一出好戏,要多演。与此一起,被停演多年的《茶馆》也开端复排了。
但是,这次《茶馆》复排又是“生不逢时”。就在他们忙于重排的时分,文坛传来新音讯,说上海宣布了“大写十三年”的说话,提出“只要写社会主义时期的日子才是社会主义文艺”。还说:“天上的(神仙的)、地下的(死去的)都不看了,要看十三年的。”人艺的艺人们便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复排着《茶馆》。
这年的4月7日,《茶馆》——这个“不写十三年”的、算不上“社会主义文艺”的戏曲,总算再一次上演了。报纸上不做任何报导,也没有任何宣扬,《茶馆》就在没有一条音讯的情况下,默默地演过来。许多同行都替人艺担着心。表演前,连排两次——排演一次及一次首演,老舍先生都去了,但他没去后台,也没有跟艺人们说一句话。其时不只演的人忧虑,一些热心的朋友也替他们捏把汗。是之曾和我说,蓝马看完戏说:“现在是什么时分啦,你们还敢演这样的戏?!”后来,周总理在4月举行的文联会上做陈述,明确指出:“咱们要发起文艺反映现代日子,但不能把古代和近代的一笔勾销,不能只局限于写十三年。”不久,周总理来看《茶馆》表演,跟焦菊隐先生谈道:“《茶馆》这个戏没问题,是一出好戏。”总理看戏时曾对老舍夫人胡絜青说:“青年人没有亲自经历过旧社会,不知道旧社会是什么姿态,老舍先生的《茶馆》能让青年知道‘人吃人’的旧社会在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榨下是多么可怕。”总理讲这段话时,实践是在戏演了若干场后的7月。这一次《茶馆》共上演了五十三场......
是之在病中记忆力虽在阑珊,但有一件事却一向忘不了。还在1998年,他总是想念着《茶馆》应该重排、重演,但一向听不到什么音讯,有时就很烦恼。我其时劝他:“现在要想真实做成一件事,是十分困难的,不能着急。”就在那一年的6月22日,我依据他时断时续说的意思,收拾出来一段话,他看了也赞同,想有时机拿给剧院的人看。不记住是什么时分,其时剧院的院长刘锦云来看望他,他特意把刘锦云拉进书房,便是想说《茶馆》这件事,但他越着急话越说不清楚,他也不记住有我给他收拾的那段话了。人家呢,很忙,仅仅看望一下,没时刻坐下长谈。这样,这件事就又没得到一个满足的成果。现在我想把当年他要说的那段话抄写在这里,算是“立此存照”,也是一个留念吧:
1992年7月跟着《茶馆》的离别表演,我不只离开了舞台,也离开了我多年作业的剧院。人退休在家,脑子闲不住,多年的一个希望一向萦绕在我的日子中,我似乎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它。
老舍先生的《茶馆》,现在无可置疑地被公以为艺术精品,不只在我国话剧史上可谓经典之作,并且也得到世界上戏曲朋友的供认。像莎士比亚、莫里哀等大戏曲家的著作相同,一出《哈姆雷特》《小气人》能有各式各样的表演,那老舍的《茶馆》怎样就不能呢?就我所知,在香港、日本、美国都有朋友尝试着表演过片段,而咱们国内却偏偏没有,可能是顾虑重重,困难重重,无人问津。明知其不可,我仍是想——日思夜想——《茶馆》不应在话剧舞台上消逝。这样的精品,应让更多的人看到它。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? ? 1998.6.22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? ? 依据是之的意思记下
1999年咱们住院时,有一次剧院的同志到医院看他,告知了是之剧院的好音讯:一个是剧场要大修,他听了很快乐;再一个便是剧院真的要复排《茶馆》了。他一听《茶馆》要复排,两眼就放光,如同那一片刻他又理解了。后来,又有些朋友来看他,也说起《茶馆》要复排的事,他都能听得进去。
《我和所以之这一生》,李曼宜 著,作家出书社,2019年10月
本文来历:汹涌新闻 责任编辑:侯瑞亮_NBJ9752